
一、第一学习专题
1.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支部书记讲专题党课
各位党员同志们:
按照学院党委《关于开展庆祝建党102周年“七个一”系列活动的通知》要求,下面我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和支部工作实际,以“党建引领专业建设 精准助力乡村振兴”为题为大家讲一次专题党课。
(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既是对新时代“三农”形势的清醒认识,也是告诫全党,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三农”的基础地位都不会改变,都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可以说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粮食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三农”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是国家现代化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进程,科技支撑程度不足,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偏高、劳动生产率偏低;农业产业规模偏小、结构欠合理、产品多而不优,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农村现代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城镇,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有待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长期不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差距较大;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人才流失严重、反哺不足,乡土实用人才严重缺乏、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等问题突出。
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三农”问题,最终都将归结为人才问题。乡村振兴的基础任务在人才振兴,人才振兴的关键在职业教育。因此,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培养大量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成为我们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二)、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和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作为高职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社会职责,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切实发挥好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等基本职能,而如何培养出一批“素质高、技能强、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如何提高产学研融合实现科技服务农村,如何实现高职院校精准助力乡村振兴,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人才供给和技术支持,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以下是我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要结合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加强涉农类专业建设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便于服务区域经济,因此要充分发挥我院涉农类专业的优势,加强校企、校社、校村合作,共同促进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在专业教学上可以根据地方特色情况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标准,整合课程内容,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要求无缝衔接、涉农专业与区域特色涉农产业无缝对接。在涉农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针对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出现的“离农”倾向,要从教育同质培育向精准培养转变,基于区域经济需求、农业产业结构等特征量身定制本土化、适农化的人才培养计划。立足专业化的同时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在不断开发创新创业新形式上鼓励和引导学生立足乡村振兴开展项目实践,以“产业孵化+技术支持”来连通创业路径,实现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链接。
2.要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开展融入乡土的技术服务
根据不同区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利用学院相关专业优势,助力乡村发展。发挥食品类、农业类、设计类等专业技术资源优势,开展产业发展规划、特色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包装设计等服务;发挥机电、计算机等专业技术资源优势,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咨询与服务;发挥电子信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专业技术资源优势,采用科技创新助推农业快速发展;发挥电子商务等专业技术资源优势,面向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免费培训,做大做强农村电商学院。
采用多种方式,实施送教下乡,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充分利用我院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园林工程等专业师资力量以及校外研究所等资源,为区域内农民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满足农民就地就近学习需求,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同时借助互联网资源,采用翻转课堂,搭建农村与城市的知识传授的桥梁,把更多的资源输送到农村,让广大村民受益。
3.充分发挥科研人才集聚优势,助力乡村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学院博士科研团队,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卡脖子”的蔬菜种子问题,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将互联网和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将农业中各生产要素充分调动起来,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
(三)、肩负的义务和责任
作为职能部门,我们教务处支部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调动学院师生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一是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推进专业建设。运用“党建+”模式,以“四新”专业群建设为载体,围绕专业群建设方向、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制定“党建+服务地方”“党建+专业建设”“党建+队伍建设”“党建+校企合作”“党建+技能大赛”项目方案,实行项目责任制,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项目一个特色,扎实推进“四新”专业群建设。
二是坚定不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融合。联合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实训教学,实现“双元”育人;推进书证融合,将技能等级证书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重构课程体系;推进理实融合,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突出职业教育“教学做”合一本色;推进技术与文化融合,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养成专注执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三是结合专业特色,打造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将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企业文化、非遗技艺、劳动教育等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政治思想引领、素养课程贯穿、榜样楷模示范、实践活动保障”的特色文化育人体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在学院文化育人体系的指导下形成各专业群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路径,比如新农科专业群探索优秀农耕文化育人路径,新商科专业群探索优秀企业文化的商界精英育人路径。在专业教育中进行文化渗透,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开展“劳模进校园”“技能大比武”等品牌活动,邀请大国工匠参与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将抽象的“工匠精神”具体化,提升理论育人效果;基于“工匠精神”深化实习实训改革,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感悟“工匠精神”,形成我院独具特色的党建文化育人品牌。
总之,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扎实做好涉农专业建设,为精准助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